162、第162章(1 / 2)

古代群穿生活 寒小期 6012 字 4个月前

第162章

赵爸也是万万没想到啊

不过就是一次简单的送考,就把他送到了绝路上。

这一次,他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,他亲妈啊,可能是想他死。

还说什么没指望你当上状元,那可不虽然他上辈子没少听某某省的状元,还有市状元、县状元等等。但其实,状元这个词儿最初的意思是独一无二。在古代,三年一次的科举里,只可能出现一个状元。

另外,科举还有大小三元的说法。

所谓的,也就是真正的三元及第,指的是乡试第一为解元,会试第一为会元,殿试第一为状元。

至于小三元,含金量就会差上很多,因为指的是童生试的那三场考试,皆为第一。但问题是,童生试的卷子它就不是统一的,每个地方各自出题。因此,能得到的,可能几十年才出一个,但小三元就不同了,不说年年都有,隔三差五总归会有一个的。

因此地方多,各地的排名又不是一起的,再说童生试年年都有,基数大了,概率肯定会跟着高的。

虽说单独考上状元要比容易很多,毕竟每隔三年都肯定会出一个。但这跟他没关系吧

“妈,京大清大每年都招收好几千人,你咋不让桂枝考一个咋不说那两所学校,全国前十名的大学,每年加一起招生人数都差不多能有四五万人了,她咋没考上泥巴考的那个学校,要比桂枝她那个好很多了,就算这样,那也就是前一百”

赵爸扭头看赵桂枝“对吧你哥上的那个大学是前一百吧”

“我表哥的学校是,但赵泥巴不是。”赵桂枝翻着白眼,“你碰啥瓷呢”

“咋居然也不是”

“你知道什么叫做985和211吗”

“听说过,但不知道。”

赵桂枝无言以对,但还是帮着大概的解释了一下“懂了吗这两者其实是有些重复的,不过你要说前一百名的高校,那基本上就是在211工程范围内的。赵泥巴的大学没在名单上。”

是还不错,但确实没上。

至于她的母校,那就更没必要登月碰瓷了。

赵爸傻了一会儿后,再度瞪眼“妈你听听就这样你还指望我考状元”

“没指望呢我不是说了吗就指望你中个举人让妈高兴高兴。”赵奶奶可冤枉了,她还能不知道自家蠢儿子有几斤几两状元啊,那是肯定没戏的

但举人也没戏啊

“妈你这个高兴成本可太高了。咱换一个行吗咱先定一个小目标,把我媳妇儿追到手。”

“这两个事儿有冲突吗”赵奶奶思索片刻,满脸狐疑的问道,“咋了你中举以后,你媳妇儿就不嫁给你了不能吧考大学多光荣呢”

赵桂枝觉得自己必须帮老妈说两句“我爸要是能中举,我就算是跪在我妈面前三天三夜,我也要求她收了我爸”

“我劝你收了你这神通吧”赵爸气急败坏的道,“我没能耐考举人”

实话终于说出来了。

但赵奶奶不相信。

“你没试过就知道不可能了万一考上了呢”

“没有万一绝对没有万一的妈啊,你知道考举人也是有要求的吗首先,要考上秀才。”

赵奶奶知道啊

就算她原先不知道,她老姐妹也会告诉她呢

“亲家奶奶跟我说过的,她家曾孙子,才多大呢,七八岁吧,就考上了。”赵奶奶扭头找同盟,“桂枝你说对吧就是你婆家大哥大嫂的孩子。”

“虎头啊”赵桂枝一脸懵逼,“他就是通过了童生试的第一场考试,还没考上秀才。”

“那以后总是会的吧”

“肯定呢我这边只要一看到我哥那个印刷坊出了新品,就立马给他邮寄过去。别人都没有的,他第一个就有了,好几次我都是寄样刊给他的。就这种题海战术,他肯定能考上秀才的。”

说白了,考秀才确实不算特别难,之所以会出现不少人反反复复的参加考试却屡试不中,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少资料。

经史子集这种东西,光靠自己琢磨有什么用当然不排除有人天生聪慧,随便想想就能想通一切。可更多的人,是需要别人掰开了细细给他讲,才能理解透彻的。

不管是哪个时代,天才总归是极少数的,多数人不是蠢,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。

当然,天才的上限更高一些,可考秀才跟上限有啥关系

拔苗助长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,可能就止步于举人了,甚至可能考上秀才后,就再也没办法继续往前走了。

但那又怎样

普通人家的孩子,只要考上了秀才,选择面一下子就广了很多,人生从此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。别的不说,县衙门招的文书就都是秀才,难道他们还有能耐招举人吗举人是可以直接当县丞的,有些穷苦地方,甚至都是举人当的县令。

还有那些普通的私塾、学堂,绝大多数的先生都是秀才。

如果是举人不打算走仕途,转而去教授学生的话,那最起码也是往府学、县学去的。甚至就连在县学里,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先生都一定是举人。

考上秀才,人生就此彻底改变,甚至能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。

赵爸折腾了一路,就是没能改变赵奶奶的想法。

说一千道一万,赵奶奶就没太把举人当回事儿。当然,她也不是看不起,大学生会有人看不起吗尤其从她那个年代过来的人,大学生那都是天之骄子但考大学会特别难吗好像也不是很难,毕竟她的孙子孙女都考上了。

等回到了府里后,大概是赵爸的脸色太难看了,赵闰土稀罕的多瞅了两眼“咋回事儿去考试的难道不是二郎吗他干啥呢”

要不是赵桂枝和赵奶奶面上都是一派淡定,他都要以为路上出啥事儿了。

再一想,他觉得大概是祖孙俩联手欺负了垫底的可怜人吧。

事实跟他想象得差不多,欺负是欺负了,就是他没猜到欺负的手段。

当他听说赵奶奶希望赵爸考个举人让大家乐呵乐呵时

赵闰土人都傻了。

见状,赵爸仿佛抓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,眼巴巴的看着他“泥巴啊,帮二叔解释一下,你奶听你的”

求人就该有求人的态度,张嘴泥巴闭嘴泥巴的,还指望他帮忙做啥美梦呢

赵闰土凉凉的看了他一眼,上下嘴皮子一拨弄“奶,以前你不是老爱看戏文吗范进中举这一出,看过没没看过也应该听过吧”

“看过的,但没看全,我看的是中间那一出,好像是说范进是个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的可怜人,终于考上了还高兴疯了,后来被他老丈人一巴掌下去,就清醒了。”赵奶奶边回忆边说。

“对,差不多就是这么个剧情。那个范进吧,家里穷,人也笨,还不怎么爱上进,所以他要考个好几次才中举。咱们家有钱,我二叔人聪明,只要他能够勤奋一些,中举那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嘛”

赵爸差点儿没忍住大义灭亲,亲手灭了这个倒霉侄儿

就听赵奶奶拍着手道“对就是这么个道理还有啊,木疙瘩给我说,你送了不少好书给她婆家那个侄儿,你能不能也给你二叔留一份”

“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咱们是一家人,不说两家话教辅书、作业本、考试卷,管够”

在这一刻,赵爸的脑海里出现了四个字。

天要亡我

在坑人这种事情上,笋兄妹爆发出了无限的热情。

其实,赵闰土都没必要亲自出马,毕竟这几个月以来,他已经把重心挪到了水泥上头。比起已经初具规模的教辅书系列,水泥厂那边要操心的事情才多呢。哪怕因为小公爷出手相助的缘故,技术方面的问题已经不需要他担心了,但办好一个厂子,技术是关键没错,旁的需要花费心思的事情也很多。

暂时销售问题是不需要赵闰土考虑的,至少在水泥的产量不曾规模化之前,他那边出产的水泥只够小范围的使用。

他打算先把自个儿的地盘归整好,还有就是赵家名下的那几个铺子,一溜儿的全铺设上水泥地,平整光滑,哪怕不用吹嘘,来往的顾客们也会主动帮他打广告的。

但除了销售之外,像如何储存、运输、铺设等等,需要费心的方面太多太多了,关键这年头还不是上辈子,随便一则招聘广告打出去,就能招收到相关人才的,最多也就是人才要高薪,旁的什么都不是问题。

如今呢

高薪什么的,他倒是舍得,但就算他愿意出天价,也招不到任何的人才。